由贵阳中医学院崔瑾教授领衔的“针灸推拿学基础与新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于2010年获得“贵州省第三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1.开展研发取得的进展
1.1学术水平
经过三年建设,本学科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原有的三个研究方向的科研稳定、持续、深入的进行,实现几个突破。
(1) 高级别科研课题量的突破,建设前学科只有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三年建设后增加1项国家中管局行业专项,1项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贵州省科技厅对外合作课题(国际交流课题)。
(2)科研成果的的突破:建设前省级以上科技成果为零项,建设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贵州省首届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本专业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项5项,省级奖项7项。
(3)学科带头人成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实现博导零的突破。
(4)教材副主编实现零的突破,5人次作为副主编参加教材编写。
1.2学科队伍
本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通过采取从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名老中医师带徒模式、委托培养博士、国外、国内访问学者形式,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等等,通过规范严格的管理,采取激励为主的机制,使人才结构得到改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跃升到新的水平。其中,引进候鸟型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名,博士2名;团队人员从18名增加到27名,高级职称人数从建设前52%上升到74.1%。博士从5人上升到8人,硕士从8人上升到13人,硕博比从建设前64%上升到81.5%。博士生导师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硕士生导师5人。有1名教师获得贵州省青年科技奖,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获得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贵州省教学团队称号、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单位称号。
1.3人才培养
团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三年来共培养博士毕业生1名,硕士毕业生67名,获贵阳中医学院优秀硕士论文11篇。由于本学科硕士生培养质量优良,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本专业近三年均为我校唯一一志愿上线考生达到或超过招生计划的专业。经过努力和严格程序的评选,学科近三年有5名教师新成为硕士生导师(含协作单位1名),崔瑾教授2011年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1.4科学研究
2010-2013年在研各级以上科研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45项。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32篇,发表教学论文12篇,教材及专著19本。
近三年来获得各级科研、教研成果奖励及专利共计3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与发明专利14项。
2.创新能力提升情况
2.1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在三年建设期间,科学研究突破瓶颈:三年共新承担各级科研科研项目96项,课题经费780万,其中国家中管局行业专项1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贵州省科技厅对外合作课题1项、贵州省科技攻关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等省部级课题44项,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贵阳市科技厅等市州级课题43项。
2.2获得成果
2.2.1科研成果与发明专利
本团队近三年来获得各级科研、教研成果奖励及专利共计3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科研与发明专利共14项。
2.3发表论文及论著
本团队三年来公开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期刊1篇,核心期刊32篇,人均发表论文2篇/年。团队骨干以上人员近三年在核心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6篇,平均每年8篇。团队成员以副主编或编委身份参编教材和专著19部。
2.4针灸网络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及应用
围绕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将科研、教学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引导师生创新,搭建创新平台,获得突破性进展,如本学科特色研究方向《穴位埋线临床及机制研究》,将此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仪器改良与创新,获得全国中医药院校天堰挑战杯一等奖、全国科技挑战杯三等奖,并获实用新型专利,通过以上途径最终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年来①完成网络环境下针灸学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开展针灸特色疗法数据库。②建设针灸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教学团队、国家双语课程《实验针灸学》。③构建2门省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3门院级精品课程网站。④承担及完成科研、教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特色示范专业1个,国家双语教学改革项目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个,科研教研建设经费达67.2万元;获得省级以上教研成果及奖励28项,获中国志强之星、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称号,学生获全国科技挑战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省科技挑战杯一等奖2项,全国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1项,全省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学生发表论文73余篇。以上成果充分体现了学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是成功的,培养本科生的质量较高。
3.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本团队目前27位人员,平均年龄38.1岁,比建设前新增人员7人。形成了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职称以高级职称为主、学历以博、硕士为主的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引进高层次候鸟学术带头人1人,博士2人,攻读博士研究生2人(其中1人毕业),引进硕士5人,新聘其他学科博士作为团队成员2人。团队中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老师1人,徒弟3人,路绍祖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1个,第五届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第八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1人,贵州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1人。建设期间新增博士生导师1人,新增硕士生导师4人,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2人,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3人。职称结构:教授5人,副教授13人,讲师4人,助教5人。高级职称人数占队伍的71.4%。
(2)学历结构:博士8人,硕士14人,本科5人。博士和硕士人数占队伍的81.5%。
(3)年龄结构:46-55岁5人,36-45岁10人,35岁以下12人。45岁以下的教师占队伍总数81.5%。
(4)学缘结构:在本校毕业11人(40.7%),外校毕业16人(59.3%)。
已经实现了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团队建设目标,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学科领先行列。
4.服务经济社会情况
4.1科研投入的绩效
三年来,学科人员把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和教学之中,如把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优势方案用于中风病的诊疗规范,把捏脊疗法的操作规范研究运用于临床治疗亚健康,把全国名老中医路绍祖发明的“简易穴位埋线法”用于临床,对单纯性肥胖等疾病的治疗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科的科研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医疗建设,针灸病房从神经内科中分离出来,成立了单独的针灸科和推拿科病房,开放床位48张。2012年投入设备20万元。目前科室采用中医(民族医)的治疗方法占73%,其中医疗收入占75%。建立了腰痹、项痹、面瘫、中风病、痹症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治疗中,采用中医针灸特色技术如:苗药熏洗,针灸、刮痧、穴位注射、腹针、穴位埋线、铍针、刃针、针刀、银质针、火针等项目,涉及的方法都是在科学研究中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各种方法的适宜证、操作规范、治疗机制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促进了疗效的提升。4.2社会、经济效益
(1)临床医疗:
一附院的针灸门诊的医疗收入大幅提高,2010、2011年针灸治疗费收入(不含药费、检验费)分别为182万元、209万元;2012预计达到250万元。2012年6月,针灸科从医院针灸神经科独立分化出来,与推拿科一起组合成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医院,病房包括针灸病区、推拿病区、开放床位40张,6-9月病房治疗费收入为178万。此外2012年8月还新开设苗医和康复病区,开放床位28张,8-9月收入20万元。我们还将针灸学科的技能技术渗透到全院的各个学科门诊与病房,进行了针灸技能技术全院大渗透和大覆盖的模式,由于针灸学科特色医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巳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医院,并于2012年8月挂牌为贵州省中医医院。学科为整个医院的中医特色的形成与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附院的针灸病房从2009年6月从针灸神经科独立出来,逐渐形成自己集特色针药和康复为主的治疗特色,优势病种为中风病、项痹和面瘫,拥有开放病床40张,业务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的业务总收入达821万元,其中门诊收入为289万元,病房收入为531万元; 2011年业务总收入为867万元,门诊328万元,病房538万元;2012年1-9月,业务总收入867万元,其中门诊291万元,病房576万元。针灸病房成为中医二附院最具中医特色的科室,目前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巳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近三年两家医院收入是,2010年1003万元,2011年1076万元,2012年是1650万元,2013年前10月1800万,医疗收入逐年增加。
(2)职业培训:
在近五年,本学科接受了来自美英国等国的国际针灸人才的培训共培训针灸人才22人次。为针灸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3)继续教育:
本学科为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牵头实施单位,近3年推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针灸适宜技术项目13项,农村适宜技术10余项,培训班授课72班次,培养基层医师2350多人次。
5.平台建设情况
5.1拥有学科基地情况
(1)专业实验室: 2008年通过贵州省教育厅专业实验室评估,为合格专业实验室,面积为220平方米。三年来利用日元贷款项目和欧元贷款项目大力改善了实验条件,目前具有的主要仪器设备:CO2培养箱、净化工作台高压灭菌锅、低温高速离心机、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生物组织自动染色机、Elx800自动酶标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倒置相差显微镜及组像系统、基因扩增仪、杂交炉、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制冰机、超纯水器、荧光分光光度计、Image scanner扫描仪、Image Master 2D Elite 4.01凝胶图像分析软件、Lab scan扫描控制和分析前处理软件等。
2011年新增设备50万元,购置了二氧化碳培养箱、脑立体定向(定位)仪、电动玻璃匀浆机、恒温水浴振荡器、双人双面净化工作台、电子测痛仪VonFrey、固定量程移液器等;2012年新增设备300万元,购置基因扩增仪、细胞破碎仪、荧光发光分析仪、全自动荧光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表达和多态性分析系统、荧光倒置显微、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等;学科现有设备500多万元,现代化的设备为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学院中心实验室:除专业实验室外,团队还可以依托贵阳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的公共用房、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开展工作。包括机能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形态学实验室、超低温实验室和动物周转室。
①机能实验室:面积为160平方米左右。有在体实验室、离体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神经药理实验室、心血管系统实验室、生物电信号记录屏蔽室等。
②细胞培养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仪器:单人超净工作台、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储存罐、迷你小型离心机、PCR仪、自动酶标读数仪、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计、全自动生化仪。
③形态学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仪器:普通切片机、电子控制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石蜡铺片器、图像分析系统、摄像显微镜、电热恒温干燥培养箱1台、电热恒温干燥箱、荧光显微镜1台。
④超低温冰箱室主要仪器有超低温冰箱、液氮生物容器等。
⑤动物周转室面积约40平方米。
(3)附属医院实验室: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实验室是以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搭建的实验平台,本实验室以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PCR等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主流技术为中心开展工作,从形态学、蛋白水平、基因表达三个层次对项目进行研究,其结果的可信度、认可度高。
目前实验室占地约400余平米实验场地,包括图像采集室,核酸蛋白室,组化室、实验准备室等。仪器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拥有Biorad凝胶成像系统、Olympus正置荧光显微镜、Beckman高速冷冻离心机、ABIVeriti96孔梯度PCR仪、Nanodrop2000超微量蛋白核酸仪、BioTek酶标仪、SANYO超低温冰箱等,基本满足各层面科研课题的需求。另外,细胞培养室正在积极筹备建设中,计划配置荧光倒置显微系统,CO2孵育箱,生物安全柜及小型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一系列必备仪器,这使得细胞形态学和蛋白分子学研究得以开展。同时本实验室面向院外开放,提供科研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深入实施“科教兴院”的战略,以实现我院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2临床基地: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为其临床基地。两所医院针灸科面积为400平方,拥有病床90多张,门诊病室8间,临床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针灸特色方案的规范化研究。病房采用针灸与特色中药合用为主,辅以西医常规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有机结合,研究常见老年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重点是脑血管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的针灸临床治疗。门诊主要以该科治疗疾病以针刺、穴位埋线、耳针、头针、三伏灸、隔姜灸、盒灸、雷火神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为主,还开展浮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新技术、新方法,对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如面瘫、中风、各种疼痛性疾病、小儿脑瘫、不孕症、肥胖、美容等各类疾病疗效显著。每年开展的三伏灸、三九灸养生保健,预防疾病项目,专业性强,效果良好,是医院的特色门诊。临床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针灸特色方案的规范化研究,重点是脑血管病、颈腰椎病的针灸临床治疗,为针灸特色疗法研究提供临床基地。
临床基地每年接待进修生、国际交流生约40 人次,为贵州省中管局全科医师培训项目、基层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提供技术和教学支持,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影响力。
5.3基地建设达到的水平
学科所依托的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
本学科《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贵州省2013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本学科《针灸学》专业2011年通过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检查。
本学科“中医学实验中心”《针灸综合实验室》2009年通过贵州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
2011年《针灸学推拿学科》以“优秀”通过贵州省“十一五”重点学科验收,并确立为贵州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5.4团队平台项目建设
近三年,团队成员主持平台项目11项,平台投入经费达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