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概况
贵州省中医养生文化研究与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其团队成员在养生、康复的理论、文化以及方法上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领衔人杨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学术经验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库选评审专家,任贵州省中医药学会代理会长、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会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专著2部,获贵州省第二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赵博教授,硕士生导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委员,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基、中医养生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近年来主持各级课题多项,参编《中医养生学》教材1部。对于养生理论与文献有着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尤其重视心理因素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近年来,讲授贵州省大学城大学生互选课《养生学》,获得了选课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在我省大学生推广中医养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倪祥惠教授,为硕士生导师,现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医养生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主编专著7部,主持国家、省部级、厅级课题多项,以个人身份参与973课题1项,并先后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获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先后深入研究了食物养生、情绪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等关于养生康复的多个方面,通过对《黄帝内经》以及养生学的研究认为:养生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养生的理念。
曹峰博士,副教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中医药膳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主持各级科研课题6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尤其精通中医药膳养生技术的研究和使用。主持的精品课程《中医药茶与养生》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陈云志博士(在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经方方证理论及中医“肾藏精”基础研究及中西医结合证候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区基金项目各1项,以及其它课题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教材1部,出版专著3部。中医学认为中医肾藏精与人体的衰老有着密切的关系陈教授的中医“肾藏精”基础研究为养生保健康复的理法方药提供了现代化的基础。
王羿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文传统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研究工作,组织实施并申报获得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1项,教育部礼敬中华传统文化全国特色展示项目1项。
其他团队成员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张瑾副教授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千金方》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石国凤教授较深入地研究了“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中药湿热敷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皮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垂腕患者腕指背伸功能的康复,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居家情志护理模式等等内容,从具体治疗手段到模式为养生、康复增添了较新的内容。
团队条件
团队依托平台(学科)是以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为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始建于1965年,全国名老中医王祖雄教授为第一任教研室主任,现在由学科学术带头人杨柱教授领衔并主持建设,主要承担着《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中医诊断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先后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内经专题研究》、《方剂学》、《中药学》、《方剂学大辞典》、《实验动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规划教材和专著60余部。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被贵州省教育厅批准为“贵州省重点学科”,2004年《中医基础理论》被评为“贵州省精品课程”。先后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贵州省厅局级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科研水平处在省内领先地位。目前,本学科利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契机,不断配置和整合研究团队,将研究方向和重点放在与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相关的辨证论治实验研究、藏象理论的实证化研究、苗医药基础理论以及养生康复药膳等研究上,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和地方优势,成为我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民族医药研究的重要基地。
此外,团队还依托贵阳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内经学(二级学科)3个硕士授予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药用植物学、针灸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2个省级重点科研实验室(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实验室、中药生药学),3个省级研发中心(中药制剂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究开发中心、民族药经皮给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教学示范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贵州省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团队(贵州省经典著作教学团队)。
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我院教学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教学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现我院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5300余万元,馆藏图书53万余册。学院开发了《苗族医药文化全文数据库》,获2009年贵州省医学科技三等奖。图书馆收藏了与苗族医药相关的纸质图书文献共470种,1295册,建立了民族医药数据库,并提供民族医药的文献检索、课题跟踪、科技查新服务。
总之,团队所依托的单位能够为本团队建设提供厚实的基础,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活跃的思维,长期从事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临床和教学等工作,先后坚持养生理论、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辨证论治、证候动物模型、民族医药、康复理论与技术及多学科相关研究,能够胜任贵州省民族医药养生理论、文化、康复科技创新团队的任务。